设计人还有转机吗?北京某设计院现状,道出了真实答案……


近年来,随着市场逻辑的改变,设计行业进入新旧动能转换的“改革期”,设计院(以建筑类设计院为主)也因为转型中的一些发展痛点,成为网络调侃的热点话题之一。


笔者于北京某大型建筑设计院从业近10年,亲历了设计行业转型升级的“阵痛”。本文试着由笔者所在设计院的结构人员比例、承揽项目情况、招生就业情况等出发,分析不利于设计院良性发展的特征,并期望由笔者本人对设计院的感受出发,为即将做选择的人提供未来发展方向的参考。


当然,以下仅为笔者本人的一些感受与认识,不妥之处,请各位读者见仁见智、独立思考。


行业动态

专业之间比例失衡,结构人员较少


我院结构总人数为60人,其中2016年、2017年入职的结构工程师总共4人,2018年入职的共5人,2019年入职的共4人,2020年入职的共8人。2020年后入职员工中有一个明显的现象就是新人较少、老同志面孔居多,社招员工或者兄弟单位之间流动的人增多。


建筑行业专业资讯门户-新干线头条


根据设计院发展阶段来看,一般拥有六七年经验的员工可以说是各个部门的骨干,其年龄大多在30~35岁之间,技术水平达到一定程度,成熟度、经验足够独立承担一定规模内的项目,但此群体占比仅为6.1%。


工作3~5年的员工一般来说是“画图”的主力军,年龄大都不到30岁,属于起步阶段,有拼劲、有憧憬、有毅力,此群体占比为18.3%,不足五分之一。


而2016年至2020年期间当年入职的所有专业人员大约在70人左右,另一方面,我院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人数约5人,占比32%,2016年及以后入职(即工程师职称)的人中通过的人数为3人。这似乎证明了结构工程师的“哑铃型”分布特征。


行业动态

新签合同减少,设计费回款慢


今年7月,我院年中经济总结会提出,上半年我院收费到账完成指标为56.4%。上半年新签大项目合同额同比减少近40%,重大项目参与的投标中签率仅10%。


市场竞争日益激烈,设计院只能通过“拼服务”“拼设计费”取得优势,设计项目也基本上由甲方或施工方主导。在此背景下,设计院只能缩短设计周期,压缩经营成本。



项目饱和,员工加班;项目不足,员工也在加班。其实不难想象一个不争的事实:房地产增速的放缓对建筑类设计院的影响真的太巨大了。或许房地产行业回暖之日,建筑设计的市场就能再次“春光明媚”起来。


建筑行业专业资讯门户-新干线头条

竞争激烈,大师、院士开始下沉市场


新签项目减少的另一个原因是竞争激烈。现在的市场中,由于供给侧需求减少,无论是谁发的招标,但凡具有一定规模的都会引起各大院的参与投标。


十多年前,虽然大城市的设计院较多,但是一、二线城市的建设项目也比较多,基本上能够满足各大院的业务需求,专家的作用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。地方建设项目由地方设计院承揽,这种背景下,市场也相对比较平衡。


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,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完善,市场悄悄转至四五线城市,甚至是县级地区和乡村地区。这时候,传统大院也开始下沉地方做项目,他们凭借技术理论方面的强悍优势,可以以较低的价格取得项目、进行设计,这样一来,地方的市场也逐渐饱和。从全国来看,从大城市到中小城市,市场竞争在无形中都变得越来越激烈


《2022年工程勘察设计行业研究报告》指出,建筑设计行业整体表现与市场平均水平、关联行业相比有所不及,或许就是这个原因。


行业动态

高校建筑、土木类专业招生思路

与毕业生求职方向转变


2020年开始,985、211院校和普通高校均减少了土木类专业的招生计划。2021年全国土木类专业招生计划数超过11万人,较上年下降2.7%。2022年,985、211院校均继续减少了土木类专业的招生计划,其中985院校的减招幅度超过7%。部分院校将此类专业编入试验班招生。


2023年7月,贵州省招生考试院发布了国家专项计划第5次网上征集志愿,专业是土木工程。此外,清华将土木放在提前批,同济在河南录取最低分、广州大学录取最低分、湖南大学转出人数最多专业……各大高校似乎是想从源头入手,解决“土木化”的趋势。


而应届毕业生在求职方向上,也似乎受到了网上诸多信息的影响,开始不优先选择设计院。举几个例子:刘同学,北京交大博士,即将毕业,不想做科研,更不想在设计院做科研,而是想走管理路线。北方工业大学的城规专业本科生,北京“土著”,想转兴趣班教学,因为之前在某院的实习拒绝入职设计院。


建筑行业专业资讯门户-新干线头条

“阵痛”是必然,未来仍可期


上文,笔者对设计行业目前的一些不利于行业发展的现象进行了分析,意在为行业的进一步健康发展献言建策,而不是通过抨击行业劝退各位设计师。

房地产作为设计行业最大的上游之一,随着其市场供需逻辑的改变,设计行业必然会迎来“阵痛”,但这不意味着就成了绝对的“夕阳产业”。当下,随着越来越多的设计院主动转型,数字孪生、EPC、BIM、全过程咨询等新领域的业务也为设计院、设计师带来了更多的发展可能

当然,未来设计院要实现进一步突破,也势必是需要紧跟国家政策,深耕城市更新、绿色低碳相关领域;坚持发展智能化设计、绘图软件,提升工作效率;保持大院优势,沉淀老一辈工匠的经验,在快节奏的设计周期内仍保持师徒传帮带模式,加速培养更多适应新技术、新业务、新模式的各专业人才。

而于建筑结构设计人,笔者想告诉大家:尽管行业处于转型周期内,有“黑云压城城欲摧”之势,但倘若能挺过这种大浪淘沙席卷下的优胜略汰,留下来的必然会是最终的强者。

正所谓“沉舟侧畔千帆过,病树前头万木春”,对于无法坚守的从业者,可以考虑尽早转行,积蓄能量一鸣惊人;对于想继续深耕的设计师,笔者建议大家不断丰富专业技能、拓宽技术领域,多方面了解建筑产业上下游运转方式,在沉默中提升个人能力资本,以更大的底气应对种种变动

笔者坚信,在众多行业从业者的共同努力下,设计院未来仍旧可期。


*本文系马工原创,独家来稿
转载务必申请授权,并注明作者与出处,违者必究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仅供参考


举报 0 收藏 分享
新干线头条是提供给用户的知识共享平台,新干线头条上的内容均由在平台上注册的用户发布,如您在新干线头条上发现违法或侵权内容,请 【立即反馈】 或拨打我们的投诉专线4000-960-166与我们联系。
热评
(作者) 内容检查中 未能发表

@   {{replyItem.content}}
内容检查中 未能发表
暂时没有回复,收到回复时可在此看到并进行答复

还有0条回复正在审核中,请稍后回来查看

28条评论

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,理性发言,共同维护网络环境
选为热评 (作者) 内容检查中 未能发表

@   {{replyItem.content}}
内容检查中 未能发表
暂时没有回复,收到回复时可在此看到并进行答复

还有0条回复正在审核中,请稍后回来查看

头像

设计路上

已发表370篇文章

头条热榜 换一换

热门搜索:
热门问题